11月30日晚,《栀子花——叶小纲师生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成功上演。这是叶小纲教授教学40余年来第二次以“师生”为主题上演的音乐会。将老师与学生的作品同台竞演是一件大胆的做法,叶小纲却毫不讳言,“如果学生的作品无法超越老师,那说明教学是失败的”。叶小纲秉持着“作曲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谱面,作曲家永远要将作品放在舞台上接受观众的检验”的教学初心,精心策划了这场音乐会。
本场音乐会上演了叶小纲2014年完成的琵琶与弦乐四重奏《栀子花》,以及跟随其在读的从本科至博士共12位学生近年来创作的室内乐作品。这些作品风格迥异,个性鲜明,彰显了叶小纲在教学岗位上的过人成果。
音乐会整体呈由静至烈的状态,13首作品在顺序安排上花了一定的心思。上半场的作品更多聚焦与作曲家的内心。汪司玢作曲的《清醒梦者》为四位打击乐手而作,音响自省而又内敛,以敏感细腻的乐思表现作曲者的内心;郁庭逸的《蝶引》结构清晰,动机抓人,作者对钢琴的音区、音响把控下足了功夫;吴欣宜的《金石诀》张力十足,作品在一个速度、一种音乐气质中一气呵成,在作曲家的巧妙安排之下,笛子与小提琴的精彩对峙与民族打击乐的锣鼓一起将音乐逐渐推向了最高点;《地水序》的作曲者陈佩欣既是作曲家,亦是演奏家,她取材于自己家乡的地方戏种,以现代的古筝技巧和特殊音色,解构了传统地水南音的音乐形象,以颇具现代性的尝试既突破了古筝又突破了观众以往对广东音乐的印象;张书皓的《数学组曲》以多风格混搭的六乐章,配名六种“数学公式”,以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了作曲家对这六个数学概念的理解,许多音色的设计与作品的乐章标题相符合,如用弦乐的滑奏和滑指表现“线性”的代数关系、用弦乐拨弦和钢琴的跳音等表现“点”的拓扑关系等,颇有趣味;叶小纲的《栀子花》是作曲家“植物”系列的代表作之一,作曲家汲取了岳阳地区的民间戏曲和民歌,用琵琶这一中国民族弹拨乐器与西方弦乐器的拨奏与不同的运弓及演奏技巧,在音色、节奏及和声语言上突出了叶小纲的个人特色,琵琶演奏家江洋的技术无懈可击,与无极四重奏的演奏珠联璧合,使作曲家的音乐巧思在琵琶与弦乐器之间相得益彰。